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完全是一个新概念,因为邓小平已经提出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但在长期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基础上,明确把这个概念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位,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但还没有使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此后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5点,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现代化一词一共出现86次。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现21次,“中国式现代化”出现11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5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现4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出现3次,“现代化经济体系”出现3次。此外,还有“现代化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现代化”“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人类实现现代化”“各国现代化”等等。军事国防方面种类较多,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等等。
党的二十大集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目标和任务,明确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的两个“全面”,是两个战略性的任务和目标,它们前后相继,并行不悖;全面建成的过程,也就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这一中心任务的关键词,既是指现代化的道路,也是指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这个概括,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
从中外文明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范式,具有许多自己的鲜明特征。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和优势体现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展开,要从深层次上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问题,从中外文明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
人类文明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文明组合构成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质。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自身文明发展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独特性,并构成一些独特的文明类型。这种多样性会相互之间发生矛盾冲突,但根本上来说,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积极和重要的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所有国家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许多自己的鲜明特征,从深层次来说,实际上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范式,也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一株独具魅力的鲜花。比如,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大都是将工业化发展至较高水平,再进一步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先后突破的顺序决定的。中国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中处于落后地位,但当我们奋起直追的时候,世界已经从工业化走向了信息化和智能化。这时的中国现代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业化,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相叠加的现代化。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必要像发达国家那样,而是完全可以在推进和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并将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到工业化中。在汲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时,其教训也应该避免。
大自然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正因为其形态、质地、色彩、运动的多样性,才使得自然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样,人类文明也是多彩多样的,所以才能够促进不同文明的融汇、发展和进步。世界上的每一种文明类型,都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共存,善于从别的文明中吸收养分。中国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本质上,则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有其长处,但并不能说就是一种最健康、最完善、最积极、最有效的文明类型。相反,东方文明固然有其弱点,但在集体主义、互助互爱、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价值和观念,不断证明了其对于经济的现代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对于创造良好的生活质量、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平衡、维护社会各个层面的稳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这正是崇尚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相信作为东方文明代表之一的中国,一定会在兼收并蓄、熔东西方文明精华于一炉之后,焕发出更大的光彩,对现代化建设起更大的促进作用。
怎样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仅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关系能不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念、文明水准的重要体现,以及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发展进步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合作博弈的过程,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越是快速崛起、成熟强大的中国,就越需要以更加自信而又谦和、更加坦诚而又理性的态度,积极展开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李忠杰 作者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